找到相关内容357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能《坛经》心性思想略论

    做到了体用不二、心性不二,从而消解了体与用、心与性的区分,使佛教从一种“回归本体”的出世宗教发展成为一种人世的实践性智慧。本文将试从本体论的角度对《坛经》心性思想的理论特色做一些分析、考察。  一、...那里,还有一个由定发慧,由空寂心体上起用为觉的过程,而在慧能那里,这些差别被消除了,这就显示了慧能彻底的“性觉”立场。  其二,宗密在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中区分了空、性二宗的异同,指出空宗将心性等同于...

    王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0364974.html
  • 2006年全国共修放生缘起文,邀请各地放生小组共襄义举

    200.02),以便区分及查询。我们会把零头作为放生基金,用于放生所需的一些项目,比如购买放生工具,运输物命的路费等,谢谢! 二.【三亚放生聚德组】放生帐号:工行:9558 ... 户名:石剑 请各位师兄在汇款金额后加个零头(如汇款200元,在后面加 200.02),以便区分及查询。汇款后请及时将汇款金额和汇款名字发短信或打电话,以便公布统计和回向。在此,随喜诸位共同放生的...

    成就彼岸

    |放生小组|共修放生|放生阁|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2/1425092934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

    区分开来,断除自相续中的贪心、嫉妒等染污。弟子依止上师应该是敬畏、崇敬、信任,以随顺于正法的清净心去依止,有了这样的基础后,才能真正去依止上师,一切都会有如法进行的可能性。   今天讲这些,希望女众...也许对你们有启发、有利益,也许是无利吧,请各人细心地反省。再强调一遍:希望女众在依止上师时,将信心、恭敬心与贪心烦恼区分开,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信敬心。有了清净信敬心后,依止上师修习正法才有基础,才有了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戒淫|戒律|索达吉堪布|密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0/1300559347.html
  •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---匡鹏飞

    学者们明确提出了汉语存在四声并以平、上、去、入为之命名。“四声”的发现,标志着中国学人已经能够正确地把汉字字音结构区分为声、韵、调三个部分,从而为音韵学的研究奠定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。   第三,...,它能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反映某个时期的语音系统。按照通俗的说法,韵图就是古代的声韵调配合表,其基本原理是横向表示声母,纵向表示韵母和声调,其中,相近的韵用不同的“等”来区分,在声韵调交汇的格子中填入适当...

    佚名

    |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13534322287.html
  • 教理与实证的结合

    其实,不论瑜伽行派、中观学派,还是中国禅法,都属于大乘佛法。我们虽可方便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区分成如印顺导师所判的三系,但它们的思想源流与发展弘化的过程,并非壁垒分明,如切西瓜那般可以一剖分两半的;而是...实际上运用起来,不见得会有明显的差别。中国禅法有很多类,乃至于禅宗祖师们也有个人的风格,不是每个人都一样。像台湾几个道场,就各有其特色。所以,佛法在理论研究上是有区分与分析的必要;但实际运用时,不见得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2341078.html
  • 对《藏传佛教格鲁派宗义书》论清辨‘名言中自相有’之看法的探讨

    ,若不简别或云胜义或自性等而说能破,两派中观俱所不许。’4  依宗喀巴的见解,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的分派,并不是由于‘于所破加胜义简别’的‘论证形式’而被区分,毋宁是由于二者的‘存有论’或‘名言’中的指涉论之不同,而被区分为二。5这也就是说,自续派与应成派都反对‘胜义’上的‘自性有’及‘谛实生’,可是两者却对‘名言’中是否允许‘自相有’、‘自体成就的自性’却有差别─清辨自续派不反对诸法在名言中有‘自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1442142.html
  • 《成唯识论》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

    ,故有必要先对唯识学的假实观作一介绍。  唯识学的假、实概念,既有与佛教其他学派一致的含义,也有其独特的含义。唯识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区分事物的真假虚实。第一层面的区分依据是永恒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,这可以说是在区分事物的假与真:第二个层面的区分依据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,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假与实。这两个层面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。首先,如按胜义谛来区分,则一切事物都属假而非真,即都没有永恒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4742380.html
  • 十二因缘

    所爱这一方的人,由于贪爱心,会为他们做很多好事;而对于他方,通常会由于嗔心而做恶事,尤其如果有人损伤自方时,自然会视这第三者为仇敌,想除之而后快。因此,由于区分自方与他方而造的一切业,全由贪、嗔两种意乐所造成,一切都是因为有所区分之后所造作出来的,其实全都没有必要。  这些由贪、嗔所造作的业,带给我们的后果是什么呢?若属善业则日后生善趣,若属恶业则日后生恶趣,总之,都只有在六道中不断流转,这就是...

    格西坛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4544785.html
  • 六根----修行的切入点

    ),则现代人普遍染着尘境,无力超离,如以污洗污,难以清净。  若以六根入门,外易离境(心力放在根与境的区分,当下就可以离境不染),内可观心(随着六根,溯及心识),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;不必有深定,也可...聚焦,你将会发现它就像录像机一样,眼前的影像如实地映现在屏幕、底片上,除了一堆色彩、形状之外,并没有实体的存在,必须透过「眼识」区分这些色彩、形状,再加以分类,形成主体和背景、动态和静态、个体和整体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849589.html
  • 观想与观照

    没有心识的作用。   (五)执息念:如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,仍是外道定,这只是受蕴与想蕴暂时不现起而已。   六种相不现和无分别智,简单说明,就是「法」(现象)本身就是没有绝对的、真实的界限、区分,所有的界限和区分只是便利运用,以认知的模式作设定的产物。例如「人」的分别,是抽取所有现存的个别人类的特性而赋予的「概念」,这是不同于牛、马、木、草等其它现象的存在,并不是连「人」的共通性也不存在。而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849591.html